與2013年顯示單邊流動性緊張的情況不同,2014年以來,中國的金融數據越發(fā)“撲朔迷離”,一些數據彼此分歧甚至走勢相左,進一步凸顯了當前宏觀經濟和金融形勢的復雜。

央行最新金融月報顯示,2014年1月我國社會融資規(guī)模為2.58萬億元,比去年12月猛增1.33萬億元,甚至超過2013年1季度的“天量”水平,但結構有較大分化,資產端和負債端、供給端和需求端出現明顯背離:一是人民幣貸款增加1.32萬億元,同比多增2469億元,但當月人民幣存款減少9402億元,同比則少增2.05萬億元;二是廣義貨幣(M2)余額112.35萬億元,同比增長13.2%,但狹義貨幣(M1),同比僅增長1.2%,比去年同期低14.1個百分點,M1與M2之間的剪刀差急劇放大。

對于金融數據的分歧與背離,市場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版本,如“季節(jié)時點說”,認為在存貸比時點考核的情況下,銀行往往在月末、季末加大存款吸收力度,這就導致大量資金頻繁在金融市場和銀行存款之間移動,存款在月初和月末、季初和季末的波動顯著增大。再有“存款搬家說”,這種觀點認為很大一部分活期存款可能流向與銀行同業(yè)業(yè)務掛鉤的理財產品。還有“金融經濟冷熱失衡說”,認為更能反映實體資金需求的M1僅增長1.2%,反映了企業(yè)補庫存壓力以及去杠桿、去產能背景下債務存量依然居高不下的真實情形。

從表現為“緊縮”的一方來看,反映中長期企業(yè)貸款的數據并沒有出現太大的波動,但如果我們重新審視中國的金融資產負債表可能會發(fā)現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五年來,中國杠桿率的增勢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較為突出。不同于美國,中國加杠桿來源于實體的融資貸款需求,特別是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臺,利用貸款、城投債、信托、BT等多種方式增加杠桿。此外,銀行機構雖然表內杠桿不高,但是通過資金騰挪信用擴張形成的“銀行的影子”,客觀上推升了表外杠桿。

從這些部門的資產負債表看,資產端主要是期限較長、流動性較差的投資,但負債端卻是期限短但流動性強的債務工具,因此,資產端與負債端、供給端與需求端之間的期限和流動性錯配就導致融資成本大幅上升,特別是債務存量上升導致利息支出消耗了更多新增融資資源,融資向投資轉化的能力下降。

其實,如果比較2009和2012年下半年以來的兩次社融總量爆發(fā)式增長,2012年下半年之后的債務擴張對GDP的拉動顯著弱于2009年,存量債務過大對經濟增長的拖累作用開始顯現??紤]到2014年將有約2.9萬億信托面臨滾動到期的壓力,地方舉債又擠壓其他部門資金需求,很可能是對應的這部分信貸進入“以舊換新”的過程中,實體經濟融資需求難填和銀行存款增長受限的矛盾進一步突出。

再來看表現為“寬松”的一方。中國2013年信托資產總規(guī)模創(chuàng)歷史新高,同比激增46%,土地財政收入超過4萬億元,這些都凸顯了地方債務剛性兌付和房地產調控的壓力,低效資金配置的格局并沒有發(fā)生太大的改變。再加上中外利差套利所導致的外匯占款和資本流入的增長,諸因素疊加導致問題更加復雜??梢?,金融數據的背離,恰恰是中國經濟金融形勢復雜性的集中體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