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發(fā)問,花唄所屬的支付寶這么大一國民級應用,還屬于小貸公司嗎?在他們看來,花唄、京東白條、微粒貸、360借條等已成為現(xiàn)象級的消費信貸產品,在大家日常生活中占據(jù)著重要位置,不太可能有壞心思。但實際上,我們對它們真的很熟悉嗎?

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全國有1.75億90后,只有13.4%的年輕人沒有負債,86.6%都接觸過信貸產品,十個里就有一個同時使用多個網貸工具。與上班族相比,大學生更容易成為貸款機構精準營銷下的“韭菜”。

小貸公司門檻低,不少大學生會認為它們比較友好,至少比一些不知名的民間借貸正規(guī)。曾經有“花唄們該為年輕人陷入網貸背鍋嗎”的討論,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工具無好壞之分,是借款人消費觀念出了問題。確實,使用者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工具價值,但小貸公司并不是完全中立的。

先看一則花唄廣告,一名施工隊隊長用花唄借錢給女兒過生日,如果生活拮據(jù)至此何必帶家人吃炸雞蛋糕,這到底是建立儀式感還是以親情之名誘導超前消費?再看京東白條的廣告,大哥教農民工拿手機借15萬元升頭等艙,似乎過度消費后就不用還款了,這可能嗎?

“花唄一時爽,還唄火葬場?!笨偸且稽c一點借,還款時突然震驚怎么花了這么多——小貸公司不僅誘導超前消費,還會降低支付痛感。金錢被抽象成了電子貨幣,手指點擊幾下,過幾天就能收到想要的東西,先買后付功能進一步拉開了消費和花錢的距離,難以意識在“剁手”。最后的結果是,不知不覺買了很多可有可無的東西,等到償付時欲哭無淚。

從更大視角看,即便有些企業(yè)再怎么聲稱自己是金融科技創(chuàng)新,也改變不了其將風險轉嫁給社會的實質。假如它們普遍使用杠桿,金融風險由誰承擔?

規(guī)范小貸公司不僅是保護大學生不被誘導過度消費之舉,也是降低金融系統(tǒng)風險的題中應有之義。在堵上不良網絡貸款偏門的同時,《通知》也打開了滿足大學生合理信貸需求的正門,提出有針對性地開發(fā)手續(xù)便捷、利率合理、風險可控的高校助學、培訓、創(chuàng)業(yè)等金融產品,這才是值得我們期待的。(楊悅)